(资料图)
一、题文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1)《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句描绘了词人怎样的形象?(2)比较两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
二、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结合所给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意思是抬眼远望,山河破碎,无数同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南宋的一军统帅悲愤勃然而发,不禁仰天长啸,啸声里蕴藏着激荡心中的报仇雪恨、抗敌报国的壮志情怀,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满江红》通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几句,直接抒发出诗人内心的呐喊,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小重山》上阕写深夜梦回的押郁心情.寒蛩的鸣叫,蒙胧的月色;梦回三更,独绕阶行.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下阙以“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比喻,抒写抗金主张.曲高和寡的郁闷、忧愤心情.答案:(1)关心国家民众,忧愤时事,痛恨敌人的抗金英雄形象.(2)前诗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后者含蓄蕴藉,用比兴手法写出知音难觅的凄怆怀.译文:《满江红》: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小重山》: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赏析:《满江红》: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开头五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词人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三十”是约数,当时岳飞三十二岁.“功名”,即前面说到的攻克襄阳六郡以后建节晋升之事.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到不过象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是对未来的瞻望.“八千”是约数,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云和月”是特意写出,是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这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全诗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首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的中华民族不敢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小重山》: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上片着重写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词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几十年的求索,都是为了驱逐金人,收复河山.作者竭尽心力,几操心成白发,都只是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怀.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转战努力,便是为了某一天的“归程”.可是英雄的壮志难酬,想到了故乡,家乡的树木已经变得老了,而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和议的结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壮志难酬,忧愤难平.宋朝皇帝赵构与秦桧力图议和偏安,不迎回徽、钦二帝,国家也遭受未有之变局.既然不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回家度过余生也好.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另外,虽然这首《小重山》写得比较含蓄委婉,与同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格调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后两首表现的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这首表现的则是不满“和议”,反对投降.这两方面的主题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岳飞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投降主义的坚定立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由于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调和风格上产生了差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