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事|大运河牵动乡情:一位画家的“故里行” 全球通讯

2023-05-02 07:08:48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11岁时,杨秀坤跟随着父母举家外迁,从此故乡在他记忆里只留下那些无法磨灭的“记忆碎片”。但大桑树、小胡同、“老邻旧居”,母亲和姐姐剪的窗花、做的“鞋样儿”,依旧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他艺术生命的源头。

4月28日,77岁的他在大运河畔的沧曲书舍举办了“悠悠运河情,名家故里行——杨秀坤画展”。在杨秀坤看来,这既是一份“礼物”,也像是离家多年的游子,交出的一份“答卷”。他是想着用这样的形式,来回报家乡,也向家乡父老汇报。

一个人走多远才能走回故乡?


(资料图)

杨秀坤原籍东光县南霞口镇王青庄村。大运河,就这样串起了他多半生的脚步,牵动着他魂牵梦绕的乡情。

在杨秀坤的记忆里,村子是一个典型的平原乡村。

杨秀坤记得,村头儿种有一棵大桑树,旁边还种了梨树。采桑葚的时候,大人们在树下铺好家里织的土布接着,那甜甜的滋味好像还在。

父亲是名木匠,母亲有一把剪窗花的手艺,后来还教会了姐姐。一把剪刀,让幼小的杨秀坤第一次被纯粹又朴素的艺术之美打动,觉得简直太好看了。母亲和姐姐剪的窗花、做的“鞋样儿”,都深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吹糖人、皮影戏,还有村上有白事时的吹拉弹唱,都在无形中成为他艺术生命的源头。

那时候杨秀坤就喜欢画,二姐的一个练习图画的小册子,成了他的“宝贝”。那时他肯定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真跟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杨秀坤跟随父母举家外迁,搬到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从那时起,随着时光的流淌,“故乡”成了他脑海里一枚枚无法忘却的珍珠。

虽然村上也没什么亲友了,但杨秀坤在多年以后,还是忍不住一路奔波回到村上看看,哪怕只是看看“老邻旧居”。让他惊喜的是,当他回到村上,一位老太太端详了他半天,突然说:“我认识你。”杨秀坤一愣,毕竟他走的时候还不大,老太太说:“我还知道你小名,叫铁良……

“铁良回来了!”在那一刻,杨秀坤关于故乡的一切,突然都生动鲜活起来,故乡不再只是一些零碎的镜头,故乡就这样扑面而来,杨秀坤突然感觉到,自己确实是离开了几十年,但又好像,自己又一直没有离开。

历经艰难,艺术的火苗却从未熄灭

在东北,杨秀坤和家人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随着父亲和奶奶的相继中风瘫痪,家里不光少了“顶梁柱”,还一下子多了两个无法自理的病人,压力一下子全压到了母亲的身上。1968年,父亲和奶奶相继去世。

父亲和奶奶去世后,支撑母亲的就是“为了老三结婚”。在老三结婚以后,母亲好像一下子完成了她这一辈子所有的使命。那年清明,当地仍特别冷,母亲顶风冒雪,一个人走了十多里路去火葬场,抱出了杨秀坤父亲和奶奶的骨灰盒,坐在地上痛哭了一场。

8天以后,母亲离开人世。

这些人世间的疼痛与苦难,也以特有的一种形式,渗透进杨秀坤的艺术创作当中,让他对泥土,对生活,对生命,始终抱有敬畏与热爱。

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痴迷与学习。哪怕在学校办板报,他也要尽全力画得让美术老师吃惊。美术老师专门找到他,问他:“想学画画吗?”“想!”

“那我带你去找位老师。”

于是老师带着他来到了当地的文化馆。那个场景杨秀坤至今仍记得:那位老师小平头、白衬衣、蓝裤子,正拿着笔画人物。

文化馆给了杨秀坤一片新天地。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连环画的“脚本”,第一次学习糊报纸做展板,第一次学着“打格”、写宋体标语……

一颗种子,就这样开始发芽。

聆听大师教诲,每每坐一天一夜火车去北京

这颗种子很快就不断扎根了:初中毕业以后,本要当列车员的杨秀坤,凭借着画画的本事,进了工会,后来进入到报社,当上了美术编辑。

那时,靠着连续出版的连环画,杨秀坤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他总觉得“不解渴”,总想着如何在艺术之路上再不断往前走。

在1972年的全国美术展上,杨秀坤看到了自己在文化馆时就熟悉的一个名字——黄胄。他激动不已,凭借着一个“毛头小伙”的闯劲,他打听到了黄胄家的地址。在楼下等了好几个小时,几乎是现代版的“程门立雪”之后,杨秀坤第一次见到了刚从外面回到家里的黄胄先生。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艺术甚至生活,就此与黄胄先生结下了一段师生佳话。

大师之大,恰在于“平和”。面对素不相识的年轻人,黄胄先生打开了家门的同时,也为杨秀坤打开了一扇艺术大门。从那时起,杨秀坤开始了自己从东北到北京的奔波之路。每次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只为上先生家里聆听教诲。每次去他都要带一大卷自己的画作,先生逐一点评,手把手示范。杨秀坤沉浸在了巨大的幸福里,他也如饥似渴般地吸收了艺术营养,逐渐摸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

“到生活中去闹”的他 66年后重回故乡

黄胄先生给了杨秀坤一个原先无法想象的艺术天地。1981年,他推荐杨秀坤进入黑龙江省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1982年,杨秀坤又参加了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班,当时学员一共从全国选拔了15个人。

除了技法,更大的收获,是从先生那里得到的艺术创作理念——“到生活中去闹”。这也贯穿了杨秀坤艺术创作的始终。

多年来,杨秀坤的脚步几乎走遍祖国山河,林区、牧区、山区、矿区、沿海……都留下了他背着画夹子写生的身影。

对生活倾之以情,生活也回报以歌。在沂蒙山区采风,一位大娘提醒他:“可别踩了我家的小鸡,10多只就剩这一只了。”采风回来后,那位大娘的形象总是在杨秀坤脑海里浮现,于是就有了他的那幅作品:梨树下,一位慈祥的老大娘正在喂鸡,一大群鸡围着她,大娘脸上笑开了花……他给这幅作品起的名字,叫《母亲》。

在邯郸魏县的农田里,杨秀坤遇到一位72岁的老人。他和老人聊天时发现,老人和他早已去世的父亲“长得特别像”。一根心弦就这样被拨动了,一幅《父亲》也就这样带着情感的温度创作了出来。

他画《梨花香里说丰年》,画《飞针走线绣小康》,描绘看似普通却又足以成为时代“切片”的生活场景;他画《来自天堂的短信》,记录下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母亲以身护子的画面,画完以后,他大哭一场……他画《球王梅西》,并手把手教梅西感受中国书法,让中国画、中国艺术聚焦在闪光灯下……

一路向下扎根,也一路收获繁花硕果。杨秀坤也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北京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但与这些“头衔”比起来,他更在意的,还是自己的脚步走了多深,自己的创作走了多远。

4月28日,“悠悠运河情,名家故里行——杨秀坤画展”在大运河畔的沧曲书舍开幕。

在沧曲书舍,在百狮园,在大运河畔,这位离开家乡66年的画家、游子,看着流淌的运河水,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中……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家伟)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